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信息 > 重点推荐 > 详细信息
iPad进课堂,欢迎还是缓行?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2011-10-21 15:33:40 
 

学生拿着平板电脑在校园“移动学习”,这在一些中小学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

iPad进课堂,欢迎还是缓行?

  新闻回放:年内,上海市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将把iPad(美国苹果公司推出的一款平板电脑)引入课堂。该校首期采购35台,用于四年级数学教学,最快将于11月底投入试点使用。放眼国内外,iPad进校园的话题并不新鲜。日前,北京市朝阳区某小学就将iPad开发成课堂教具,让学生用来做课堂测验、纠正英文读音、完成课堂演示。据报道,美国、新加坡的部分学校也已开始使用iPad进行教学。

  对于上海卢湾一小将iPad引入课堂的举动,欢迎的人很多,质疑声也纷至沓来:会不会增加家长负担?如何防止学生打游戏?iPad能否替代传统课堂中的黑板和作业本?对此,上海市卢湾区教育局及校方表示,对iPad进课堂要冷静客观看待,这是一种教学探索,根本目的在于让现代技术手段服务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赞扬:他们是用平板电脑学习的一代

  网友“iVENz”认为,移动电子学习是未来学习的必然趋势,“我们这一代都是玩电子游戏长大的;再下一代或许就是用平板电脑学习的”。

  卢湾一小校长吴蓉瑾说:“就像以往录音机、PPT进入课堂一样,iPad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并不意味着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更不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

  据了解,该校已连续两年探索数学课堂“分层练习”,即将练习题按难易程度分为一星、二星、三星,分别对应为基础题、重点难点题、拓展题,为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习题。此前学校把练习题印在纸上,在采用iPad后,学生直接在触摸屏上答题,借助覆盖全校的无线网络,任课教师可以在后台系统看到每个学生的答题情况,掌握全班答题情况的分析数据,并根据实时反馈进行讲解,为不同学生布置不同星级的练习题。

  卢湾一小数学教师侯琰君介绍,如果老师在讲解完某个知识点后,学生在iPad上做练习,结果老师发现75%是错的,那就有必要进行更多的讲解。如果某学生一星题都答得不好,给他的练习可能侧重于一星题;如果学生二星题全都做对了,那课后作业只需给他布置一两道三星题。侯琰君认为,采用平板电脑辅助教学可以大幅缩短批改测试客观题的时间,得到学生学习情况的直接反馈,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作为全国信息技术实验校,卢湾一小在多门科目的教学乃至校园行政管理方面都拥有深厚的信息化办学基础。教师们说,采用平板电脑,意味着多了一种与网络资源对接的操作终端。

 质疑:谁来为iPad的高昂消费买单?

  很多人关心,谁来为iPad背后的高昂消费买单,是否会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不同造成学习效果上的新差别?也有网友质疑会不会造成学生计算能力退化等问题,认为iPad进课堂只是一种噱头,应该缓行。

  校方表示,购买35台iPad相当于又装备了一间电脑房。在采购过程中,学校得到了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无需学生和家长为此花一分钱。这些iPad学生并不带走,下课后收回统一保管,上课时在全校四年级8个班轮流使用。以往是学生进入电脑房上课;有了平板电脑,学生在原来的教室就可以享受学校的云端资源。

  侯琰君澄清道:“家长不需要专门给孩子买iPad,因为在家里,普通电脑就可以登录学校的教学资源库。”

  “iPad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学秩序,课堂上仍然需要黑板,学生仍然需要在练习本上做作业,仍然需要手工做算术题。新内容的讲授不用iPad,每周可能只是在做练习的两节课时间才使用。”吴蓉瑾说。

 思考:使用新技术同时应关注教育理念的提升

  iPad进课堂,欢迎还是缓行?这引发了不少教育界人士的思考。

  卢湾区教育局副局长毛爱群表示,教育要不断发现孩子的兴趣点,iPad和后台的云端资源可以带给孩子兴趣的激励。从效率角度而言,使用iPad后,增加了课堂互动的频率和深度,学生在单位时间里的学习产出增多,每天进步多一点,可以更好地开发学生潜能,个性化成长在新工具的使用中得到更多的体现。

  专家认为,现代技术都是服务教育教学的工具,在使用新工具时,更加值得关注的是现代技术手段给课堂组织形式、学生潜能开发等方面带来的促进作用。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决不能把技术手段的现代化简单等同于课堂现代化。拿教师使用PPT来说,国内教学普遍实行灌输模式,对着PPT“念课”,直接把整个推理过程呈现出来,很少或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思维的过程。这并非对“一支粉笔,一堂课”传统模式的超越,反而可能对教学效果起反作用。“iPad进课堂带来了新的教学手段,但我们的目光不能停留于iPad本身,而应该关注教育理念的提升、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

  未来会不会有更多的学校把平板电脑引入课堂?吴蓉瑾告诉记者,如果一种技术手段可以促进教学,经济上处于可承受的范围,那么它很可能会越来越广地得到普及。不过她也表示,教学资源的开发是一个审慎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