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信息 > 专题报道 > 详细信息
新建地方院校的生源危机及对策研究
来源: | 作者:许青云 | 发布时间:2012-7-27 17:23:09 
  

新建地方院校的生源危机及对策研究

许青云

(河南平顶山学院 河南省 467000)

摘 要  近年来,新建地方院校普遍遭遇了生源危机。出现生源危机既有学校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生源危机给新建地方院校带来了经费、生存等多方面的影响。只有坚持准确定位、提升质量、转变发展方式、突出办学特色,新建地方院校才能化解危机,保持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校 生源危机 对策

 

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等院校数量迅速增加, 出现了一大批新建地方院校。一方面为满足 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迈向高等教育 大众化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也使得高校之间生源的竞争不断加剧,导致了新建地方院校的生源危机。新建地方院校如何应对生源危机,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们必须高度 关注和觧决现实的 问题。

一、生源危机的现状及其原因

所谓新建地方院校,是指自上世纪末以来,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经国家高校设置委员会批准,实施高等教育的院校,既包括普通本科院校,也包括高职高专院校。这些学校近年来在招生方面不同程度地遭遇了生源危机。

(一)生源危机的现状。

资料显示,自1999年高校扩招后,我国参加高考的人数开始了长达10年的迅猛增长。但是,2008年高考生源达到历史最高值1050万人以后,2009年高考人数首次出现下降,为1020万人, 2010年又降到957万人,今年又比去年减少了24万人。早在前几年,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就受到降分录取新生及新生报到率下降问题的困境,生源危机已初露端倪。以江苏为例,2001年到2004年三年之间均降分录取的地方一般院校有近10所,降分幅度在20分上下,最多的需要下降30分才能勉强完成招生计划。2007年,福建省有15所高校在本科一批首轮投档出现零生源,第一志愿投档后,文理仍均有接近半数的学校生源不足,缺额计划数都达到三分之一。2009年,河南省本科三批有近半数院校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有三分之二的学校文理科志愿生源不足,计划缺额数占到该批次第一志愿缺额总数的90%以上。2010年,河南本科二批六成高校第一志愿上线数不足,文科54所、理科63所院校出现了零投档,专科批次零投挡现象更不在少数。2011年,河南省专科招生计划19万人,填报志愿仅有10万人。山东2011年专科录取线降至180分,仍有4万多招生计划落空,有关专家预测高考人数的下降趋势将持续至2018年。

(二)生源危机的原因。

新建地方院校出现生源危机,既有学校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其他方面的原因。

1.学校自身原因。

(1)学校知名度不高。新建院校建校时间长则十年多一点,短则只有四五年,其教育质量尚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在各类大学排行榜上往往非常靠后,一般又处在省辖市,以面向农村招生为主,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信息闭塞,因而学校的知名度不高。

(2)学校办学特色不鲜明。前几年,为了扭转高等教育分科过细,不利于培养综合性、复合性人才的局面,国家对高校设置与分布进行了调整,对新建高校也比较多地强调多科性、综合性。包括高校的名称,除了少数采用“地名+学科+学院”以外, 一般也都采用了“地名+学院”的形式。这对于学校发挥自身优势、突出办学特色是不利的。更何况,相对于综合性大学来说, 新建地方院校本来学科建设起步就比较晚,几乎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即使省级的,也都比较少。一些学校为保证生源,一窝蜂地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同质化严重,致使相应专业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迅速膨胀,又更迅速地萎缩。

(3)缺乏知名学者教师。新建地方高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学历结构不尽合理,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比例偏低。更缺乏大师级的、在本专业领域能够直到领军作用的人物,对高考学生缺乏吸引力。

2.学校外部原因。

(1)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减少。研究表明,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将逐年减少。国家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对2000—2050年我国高等教育学龄(18—22岁)人口变动趋势进行总体分析后预测:我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基数将在2008年达到峰值(12488万人),以后将呈逐步下降趋势,到2020年,将下降到8208万人。这一趋势已经为当前的社会现实所证明。另据教育部发布《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普通高中14607所,比上年减少599所;招生830.34万人,比上年减少6.67万人,下降0.8%;在校生2434.28万人,比上年减少42万人,下降1.7%;毕业生823.72万人,比上年减少12.34万人,下降1.48%。

(2)家庭经济困难弱化了一部分高等教育学龄人口上大学的愿望与能力。首先,家庭经济困难使一部分家庭缺乏高等教育支付能力。由于物价指数持续上升,我国多数家庭的收入水平不升反降,加上学费标准居高不下(目前,即便按照国家核定的学费标准,我国高校收费也远远超过了经济发达国家年均学费占人均GDP20%的比例,达到40%到50%),大大削弱了中低收入家庭的高等教育支付能力。虽说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力图解决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的问题,但可以预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因贫困而无力上大学的问题还将存在,在某些地方甚至会进一步加剧。其次,大学毕业生持续恶化的就业形势打击了普通家庭投资子女高等教育的愿望。现代高等教育说到底是一种投资,就业率是学生毕业后对他们预期的教育投资回报的一种测量手段。研究发现,自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呈逐年走低的趋势:2001年尚能维持在70%以上,2002年下降5.3个百分点,为64.7%,而到2003年扩招后第一届本科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时,就业率快速降到50%,比上年下降了15个百分点。进入2008年后,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2009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总量达611万人,据最保守估计,近200万大学毕业生未落实就业岗位。再考虑到2008年及此前累计留下的失业大学生,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严峻程度可能已远远超过一般估计。大学毕业生起薪水平的不断降低从别一侧面表明了高等教育投资收益呈不断降低的走势:据调查分析,1998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为1085元左右,2003年为1516元左右,看起来是增长了,但考虑到这期间工资年均增长近12.4%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实际上明显下降了。2009年以来,大学毕业生的薪酬待遇呈进一步下滑态势,本科生月收入降到1846元,降幅为12% 左右,有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的年均月收入甚至出现了略低于农民工的情况。

(3)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到国外接受高等教育。以美国为例,多年来,中国到美国留学生以读研究生为主,但近几年,赴美留学就读本科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的数据,2008—2009学年,在美国的中国大陆留学生人数为98510人,比上一学年增长21%,而且其中读本科的中国学生增长了两倍多。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倾其积蓄供子女留学


据相关统计,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中,放弃国内中高考转而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正以年均20%的速度增加。同时,到欧洲、澳洲等一些国家留学的研究生、本科生以及高中生也在逐年增加。

二、生源危机产生的影响

(一)导致学校财务收入下降。新建地方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收入。政府拨款往往好几年不变,因而学费收就成了学校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由于缺乏其他经费来源,在学费标准不可能大幅度提高的背景下,生源短缺就意味着学校财务陷入严重危机;招不满学生就意味着其服务得不到充分购买,收不到足够的学费,学校的财务风险必然会大大增加;很多学校通过增加银行贷款扩建的校区,一旦招不到新生,连支付利息都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尽管如此,由于学校的摊子已经铺开,各方面资金需求依然会非常大,势必导致学校财务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

(二)引发学校的生存危机。对新建地方高校而言,生源短缺既是学校生存与发展陷入困境的结果,也是学校即将面临更大生存与发展困难的信号。学生的减少会使相关专业的规模效益大幅降低而无以为继。由生源短缺引发的财务危机会使学校减少教师岗位,降低教师的收入待遇,消减课程及培养项目,减少教学仪器设备的采购。这样,学校将难以改善办学条件,不仅难以吸引优秀教师,很可能会不断流失教师,学校的士气会下降,提供优秀教学工作的能力将进一步减弱,毕业生就业状况会变得更加糟糕,社会声誉变坏也就自然而然了,于是更难以招到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已经大规模建设了新校区、大批引进了人才的学校来说,招不到足够多的学生就意味着产能过剩。这又会进一步加剧这些学校的薄弱程度。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学校关闭停办,被淘汰。一年前,原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随着人口基数的下降, 某些高校特别是某些民办学校和独立学院离破产可能不遥远了。”专家的预言绝不是危言耸听。

三、发展对策

面对当前出现的生源危机,新建地方高校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破解危机,求得可持续发展。求准、求升、求转、求特,倒逼转型发展。

(一)求准,就是定位准确。准确定位是一所大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依据。必须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依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充分论证和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目标定位和服务面向定位,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主,在地方区域中办出特色。平顶山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院校,明确立足平顶山、服务平顶山的办学定位,建立了服务地方的“一、二、三、四”体系,即“围绕一个目标——全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二个需要——平顶山学院的发展需要平顶山市,平顶山市的发展也需要平顶山学院;服务三个层次——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和制定战略规划,为个人提供再学习的机会;提供四个支撑——人才支撑、技术支撑、文化支撑、思想支撑”。

(二)求升,就是提升办学质量。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认为,对高等教育而言,生源危机也是一种契机,提高办学质量应成为高等学校未来十年的最重要的目标。刘延东国务委员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全会上强调,坚持走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要目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教育,满足社会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平顶山学院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应用型、复合型、地方性人才培养。学校建立了新材料、新能源研发基地,成立了基础教育研究所、墨子学院、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学会、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建立了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实验室及院士工作站、陶瓷研究所、“三苏”文化研究所,充分挖掘弘扬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成立了市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市公务员培训基地、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基地等。紧紧围绕平顶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培训了两万多名应用型人才。在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了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58项,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380多项,其中80%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项目,不少研究成果已应用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求转,就是转变发展方式。前几年,大学持续扩招, 不少高校走的主要是以规模扩张为主的粗放式发展路子。随着生源危机的出现,过去“大而全”的粗放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高校应尽快加强内涵建设,培育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克服同质化倾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新建地方高校,在很大程度上是其所在地的自然、人文环境的产物,是地方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必须立足地方特色,凸显地方特色,服务地方特色。为此,地方高校应依据地方特色,适应地方科技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建立动态的教学计划机制,将学科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与社会经济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具有地方技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特色,体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趋势;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论文)要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应用型人才”。

(四)求特,就是突出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教学风貌。办学特色不是总结出来的而是办出来的,大学特色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积淀的过程。前几年,有的高校随着扩招浪潮,追求专业大而全,学科涵盖七、八个门类的学校很多,有的多达10多个,而这些专业通常差别不大,甚至完全雷同。与此同时却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自身原有的特色却逐渐在丧失,在发展专业的过程中也没有形成自己新的特色。要追求自身办学特色,必须切忌互相攀比,求全、求大、求高。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特。一方面,要继承优良传统;另一方面要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打开办学之门,看看社会上需要什么就干什么;其三,突出服务“地方性”,人才培养“应用型”。平顶山学院在办学过程中,贴紧平顶山市的基础教育事业和六大支柱产业,巩固拓宽优势和特色学科,改造传统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培育交叉学科,实现了学科结构性调整,优化了文、理、教育学基础学科专业,强化了化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专业。为地方服务不等于降低水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也可以办出高水平,每个层次都能产生一流的学校。

参考文献:

[1]姜乃强.高校面对生源减少挑战[N].中国教育报,2011-6-9,(1).

[2]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7.

[3]贾永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弱势高校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0,(3):23-24.

[4]闵维方等.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32.

[5]原春琳.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同比基本持平[N].中国青年报,2009-7-9,(1).

[6]姜葳.毕业生工资等同农民工:专家建议高校按市场需求确定专业和招生规模[N].北京晨报,2009-9-9,(2).

[7]赵婀娜等.生源危机倒逼发展转型[N].人民日报,2011-8-5,(18).

[8]张烁,徐升升.2011年高校调查报告显示:部分高校将因生源锐减出现"存亡危机"哪些高校将面临生存挑战[N].人民日报, 2011-5-20,(18).

[9]刘延东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全会上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1-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