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信息 > 新闻动态 > 详细信息
一定要改革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2011-10-21 14:17:28 
 评判一种教育制度主要看其所培育的学生的优劣。这个标准外国如是,我国也不例外,只是各国国情不同,优劣的内涵有所不同。

  我们所要培育的人才至少应该具有三方面的素质:政治方面,必须是信念坚定,品德高尚;业务方面,必须是理论扎实,善于创新;人际方面,必须是对人和谐,共同进步。具备了这三方面的素质,我国学生的面貌就会有新的根本变化。要使一亿多学生具备上述素质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在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一开始就要紧紧抓住这个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一种什么教育呢?我认为,我国实行的是传统教育,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教师教知识,学生记知识;教师考知识,学生答知识;还有所谓“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等。目前,这种单纯传授知识或者“三中心”都有程度不同的改变,但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体制并没有根本改变,因此,我国学生人数虽然很多,但质量总是没有根本的提高。这次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如果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体制不改变,目标可能还会落空。

  长期以来,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人们习惯的教育通行语是知识,什么是学校?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什么是教师的水平?知识多少是教师水平的标准;什么是学生学得好坏的标准?学的知识多少是学生学得好坏的标准。总之,在学校到处是知识,这没有错,教育本来与知识不可分,而且知识实际就是经验,是前人反复实践,反复论证的结晶,学校传授知识正是传授人类的历史经验。问题在于光停留在知识层面还没有触及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发掘隐藏在学生身上的潜质,同时不断发展学生的潜质。知识是形成智力的要素,但知识还不是智力,至少不完全是智力。知识与智力比较还是浅层次的。学生只有具备了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分析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能力,并用这些能力去解决问题时才算形成了智力。有了智力,学生的学识比单纯记住知识就提高了一大块。学生智力的形成,包括社会影响、父母的生理遗传,但主要还是学生自己发奋钻研和动手实践。社会主义现代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必须是具有较高智力的人,是既有扎实的知识,又会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现在的教育,大部分学生记住学校传授给他们的知识是可能做到的,这可以从中国学生具有优秀的应付各种考试的能力中看到。但中国学生不会分析问题,不会亲自动手,不善于解决问题。这就是单纯传授知识所造成的恶果,中国有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学生群体,光高中以上学生就达七千多万人,但很少出现世界大师级的人才。原因不是中国学生笨,而是教育体制的欠缺,没有从知识本身继续延伸到学生亲自去实践解决问题,扩展知识,深化知识。所以学生上学只学到一半,没有学全。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可先在一部分学生中试行,再扩大到绝大部分。到那时,我国教育就会出现根本变化,可以说我们已经不只是教育大国,而且也成了教育强国。我国制定教育规划纲要,不正是要实现这个目标吗?

  由此看出,我国的教育改革决不能停留在知识层面上做文章,一定要把培育学生智力踏踏实实地糅合进去,使学生在毕业时,已经成为既懂理论又会动手的独立的社会成员,我国其他方面的工作也会因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教育才会显出强大的威力。

  培育学生智力在我国还是一项新的工作,除少数高中、大学已经有些经验以外,多数学校、多数教师还是陌生的,可以从试点逐步推广,直到形成学校教育教学所必须遵守的固定的教学制度。有很多学校按照培育学生智力的办法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所以,在培育学生智力问题上应该是教师主导、双向互动,而不是单向地依靠教师。最近《中国教育报》刊登的一篇川北一所中学改善师生关系的报道,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一旦在解决问题时把学生充分发动起来,原来一筹莫展的局面立即改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同样有智慧参与学习和解决实践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总之,我们一定要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做法,一定要突出训练学生自己亲手解决问题的思路。也许各级各类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年龄不同,知识程度不同,不应该也不可能按一种模式、一种水平让学生来共同解决,但是从低年级起就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者为辽宁省原副省长)